加密位老孔卡块链到区观察一从穿人的货币
说起科技进步的轨迹,我父亲这个老IT人绝对有发言权。1979年他在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时,整天面对的可不是现在的触屏电脑,而是成摞的穿孔卡片。那时候连互联网这个概念都还没成形,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会发展成现在这样? 记得有次和父亲闲聊,他回忆起80年代中期之前,根本没有"互联网"这个统一的说法。那时候更像是诸侯割据——银行有自己的网络系统,高校搞自己的教育网,企业则在搭建内部网络。直到后来TCP/IP协议逐渐统一江湖,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诞生。 有趣的是,当年的科技巨头们可没少打小算盘。微软、IBM这些公司都想打造自己的"围墙花园",要不是开源运动和标准化协议的崛起,我们现在上网可能还得像选运营商一样选择网络服务商。 现在的区块链行业发展,简直和当年的互联网如出一辙。各种公链就像当年的局域网,都在争着制定自己的标准。以太坊、Solana这些项目,不就是当年Novell、AppleTalk的翻版吗? 不过区块链有个独特优势——原生代币经济模型。这让底层协议首次具备了价值捕获能力,不像TCP/IP协议那样只能做个默默无闻的基础设施。说到这里,不得不提以太坊合并后的通缩模型,这招确实高明,让协议本身有了保值能力。 父亲总爱用"创造性破坏"来形容科技泡沫。98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时,他正在硅谷工作。那些只靠PPT融资的公司倒下了,但Google、亚马逊这样的真金白银却浴火重生。现在的加密货币市场不也正在经历这个过程吗? 老爷子对现在的区块链创业者有个精辟的评价:"他们还是群孩子,等他们开始像成年人一样思考时,区块链才能真正改变世界。"这话虽然直接,但细想确实有道理。技术成熟需要时间,当年互联网从ARPANET到万维网普及,不也花了30多年? 有意思的是,老一辈科技人反而更理解区块链的价值。像马克·安德森这样的互联网先驱,现在都成了坚定的加密货币支持者。反倒是某些Web2时代的既得利益者,对新事物总带着批判的眼光。 说到底,技术创新从来都是螺旋上升的。从穿孔卡到云端计算,从局域网到元宇宙,历史的轨迹总是在重复中前进。加密货币或许还要经历几次泡沫和寒冬,但就像我父亲常说的:"好东西总会留下来,只是时间问题。"互联网的野蛮生长史
加密货币的"重蹈覆辙"
泡沫与新生
新旧思维的碰撞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市场观察:当美联储遇上比特币,投资者的痛并快乐着
- 加密市场惊现暴涨:狂欢还是警醒?
- De.Fi 2.0为何成为加密圈的香饽饽?深度剖析其火爆市场的关键原因
- 那些年,我们在币圈踩过的坑:老韭菜的血泪史
- 以太坊的生死线:1545支撑位能守住吗?
- 以太坊站上4200美元:历史性突破将至?关键点位暗藏玄机
- 市场洞察:10月4日行情走势与操作建议
- 华尔街预言家的华丽转身:从比特币教父到以太坊旗手
- 比特币繁荣背后的隐忧:链上活动为何陷入寒冬?
- Ren代币投资指南:跨链黑马还是泡沫陷阱?
- 当打赏遇上区块链:一场社交媒体与加密货币的激情碰撞
- 12月11日:比特币以太坊行情解读与操作策略
- U本位永续合约:数字金融时代的永动机?
- 洪伟操盘手记:11月2日早盘实战复盘
- 传奇谢幕前的人生智慧:查理·芒格留给世界的投资箴言
- 币圈老司机的生存指南:如何在动荡市场中稳操胜券
- 黄金向左,比特币向右:2025年避险资产上演分道扬镳大戏!
- 央行的十字路口:当全球经济版图被撕成碎片
- 我在币圈摸爬滚打这些年悟出的10个真理
- 致学教育再创佳绩:荣获学历提升行业十大诚信品牌称号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