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构抢滩为何都在大陆香港新中资这块浪袭来A热
要说最近香港金融圈最火的话题,RWA绝对能排进前三。走在香港中环的写字楼里,随便找个金融圈的熟人聊天,十有八九都会提到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词。 简单来说,RWA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资产"搬"到区块链上。想象一下,你在三亚有个度假酒店,每天都有稳定的租金收入。现在有个新技术,可以把这些收益权切成1000份"数字凭证",让全球投资者都能参与投资——这就是RWA的魅力所在。 在香港,这场RWA热潮呈现出明显的"中国特色"。外资机构还在专心玩他们的对冲基金和IPO老本行,而中资机构却突然集体转向,把大量资源投入这个新兴领域。 今年8月7日香港的一场RWA行业会议,直接把这种热度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会议还没开始,会场就已经挤得水泄不通,连站的位置都难找。这种盛况在香港区块链圈已经很久没见过了。 为什么会这样?我在和几位中资机构的同行聊天时发现,这其实是"自上而下"的统一行动。很多总部在内地的金融机构都收到了明确的"命题作业":必须研究RWA,必须探索相关机会。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朋友告诉我:"我们在香港的分公司突然接到了总部的deadline,要求9月底前必须拿出RWA方案。" 不得不说,大洋彼岸的成功案例确实给了大家很大信心。贝莱德的比特币ETF创下了历史最快增长纪录,短短几个月就做到了800多亿美元的规模。这就像给全球金融圈打了针兴奋剂,谁不想复制这样的成功? 在香港,华夏基金、太平资管等已经先行试水。华夏推出的比特币ETF虽然规模还不算大,但已经让其他机构看到了可能性。有位参与了产品设计的朋友告诉我:"我们内部测算过,这类产品的运营成本能降低30%-40%,这对资产管理行业来说太有吸引力了。" 不过,在一片叫好声中,也有不少理性的声音。前几天和一位资深律师喝下午茶,他就直言不讳:"现在很多项目都是临时抱佛脚,团队连最基本的法律框架都没搞清楚。" 确实,RWA不是简单的"资产上链"。它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:投资者持有的token到底代表什么权益?底层资产的所有权怎么界定?这些都需要严密的法律设计。就像那位律师朋友说的:"你不能因为有了锤子,就看什么都像钉子。"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说得很好,RWA发展是场长跑。现在大家都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,但最终能跑完全程的,一定是那些既有创新精神,又能守住合规底线的选手。 在我看来,RWA确实代表着金融业的未来方向,但现在更需要的是冷静布局。与其盲目跟风做项目,不如先把基本功练扎实。毕竟,金融创新最重要的不是速度,而是可持续性。RWA到底是什么?
政策东风下的集体行动
美国经验带来的启示
热潮中的冷思考
长跑才刚刚开始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市场周报:这周有哪些值得埋伏的潜力币?FTX清算风暴来袭
- 美联储议息会议前夕:市场屏息以待,美元黄金比特币上演三国杀
- 比特币横盘震荡,下周这些关键事件将引爆行情!
- 华尔街拉响警报!经济风暴将至,加密市场还能独善其身吗?
- 以太坊1384天的蛰伏:一次凤凰涅槃式的华丽转身
- 零售巨头的Web3野心:沃尔玛加速器首批初创企业大起底
- 老金复盘:这个行情节奏踩得真准!
- 币圈早班车:11月21日BTC/ETH行情解读与操作建议
- 机构资金狂潮席卷加密市场:一文读懂本周行业大事件
- LOOM会是下一个TRB吗?揭秘资金费率的温柔陷阱
- 市场观察手记:12月7日主流币走势深度解读
- HOOK代币暴跌后还有戏吗?三个关键原因告诉你答案
- 华尔街大鳄正在密谋一场以太坊盛宴
- 每日币市观察:BTC/ETH合约交易策略全解析
- 9月28日行情观察:市场韧性显现,多头或仍有发挥空间
- 当战火遇上区块链:Starknet如何在动荡中守住技术阵地
- 币市惊魂五日:比特币摇摇欲坠,这次真的不一样吗?
- 比特币上演绝地反击?114000美元关口暗藏玄机
- 币市观察:横盘行情下的投资策略思考
- Worldcoin在智利取得突破性进展:每100人中就有1人拥有数字身份
- 搜索
-